Learning to see in the dark

CVPR2018

这篇文章主要聚焦于处理极端弱光下的图像成像问题。一般来说在弱光环境下可以调整曝光时间、ISO高低或者光圈的大小。但由于相关系统ISP的限制成像并不理想。比如下图,最左侧为原始图,中间为调整ISO,最右侧为调整ISO与光圈大小。

我们可以发现,如果通过调整这些设置,会出现较多的噪点,或者是成像模糊、偏色等情况。

因此,本文主要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。首先提出的是数据集,See-in-the-Dark(SID),这个数据集包含5094张短曝光的RAW格式图片,同时包含对应的参考图像。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是由两种不同类型的相机获得的,Sony采用的是Bayer阵列,Fujifilm采用的是X-Trans阵列。

然后提出了相关的处理流程,先前有三种处理弱光图像的流程,第一种为传统流程,对raw图像进行传统的isp处理;第二种为L3流程,即使用大量的局部(local)、线性(linear)和学习(learned)得到的滤波器完成初步处理。但是上述两种方法无法解决图像极低的信噪比(SNR)。而在手机上常用的方法为burst,即连续拍摄多张照片,然后进行对齐、融合完成,但是这种方式通常对拍摄设备的稳定性要求较高,且不能用于视频流处理,同时在后续处理过程中可能使用到了幸运成像。

本文中提出的方法是一个简单的端到端网络,以拜耳阵列为例,将其打包成四通道,然后减去黑电平,乘上一个放缩系数,这个系数为待处理图像与输出图像的ISO比值(图像的文件命名上记录的信息)。然后在进入神经网络训练,网络为U-net。通过这个网络实现了对图像的修复,同时抑制噪声、偏色等现象。

如果改变缩放系数,可以发现可以调整图像的亮度

与其他方法的比较

泛化性上,使用iphone 6s拍摄的raw图像进行测试(同样采用拜尔阵列,输出也是16-bit raw data)
结果比内置的isp好

在消融实验上,更换网络结构,将raw改成rgb输入,改变损失函数,或改变raw格式图片的处理(?),或者对groud truth做直方图拉伸。

不足:

  • 数据集没有运动的物体
  • 最佳缩放因子不能自动获得,面对位置的测试图像需要手动调试
  • 缺少对HDR范围的调整,可能会过曝现象

Learning to see in the dark
https://dreamerland.cn/2024/01/22/深度学习/Learing to see in the dark/
作者
Silva31
发布于
2024年1月22日
许可协议